日期:[2013年10月22日] -- 今日永城 -- 版次:[A7]

文化唱响幸福主旋律

本报记者 马 倩 实习记者 韩成兰
   永城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永城市委、市政府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机遇,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统揽、载体和抓手,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先后荣获“河南书法之乡”、“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文化先进市”、“全国文化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文化创意城市”、“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中华诗词之乡”等称号。
  
  
  完善设施 打造文化品牌
  
   近年来,市财政投资3亿多元,先后建成了独具特色、在县级城市堪称一流的“四馆两中心”和文化广场,并建成高标准文化站29个、村级文化大院70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市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全覆盖,“两馆一站”及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目前,市文化馆已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已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体育馆接连不断承接国际、国内体育赛事。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城区和农村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诸如“永城之春”广场文化活动、永城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在周边县市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永城之春”广场文化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活动中既有戏剧、歌舞、综艺等专场演出,还有艺术展览、民俗表演和文艺赛事等,每天观众不下万人;永城市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展示地方民间传统艺术为主,同时举办尊老敬老主题活动和孝文化论坛,地方特色剧种、传统民俗表演、民间工艺纷纷亮相,吸引了周边数十万群众前来观赏。此外,书法村、杂技村、唢呐村、民俗村等特色文化集群方兴未艾,活跃在街头广场的戏迷俱乐部成为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文化惠民 为幸福加分
  
   自2007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府买单、百姓看戏”文化惠民措施,市豫剧团利用流动舞台车巡回到乡镇和社区演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欣赏到精彩的节目。市财政每年用于此项演出的费用达70多万元。目前,由我市30余家民营剧团承担的“送戏进村”工程已全面启动,迄今已演出1200多场。该措施不仅繁荣了农村文化,而且增强了国有剧团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其艺术水平。
   市图书馆累计向村级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捐献图书1000余册,并以“关注留守儿童、爱心呵护未来”为主题,向留守儿童赠送书包、文具袋、图书等学习用品;认真贯彻落实“2131”送电影进农村工程,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目前已深入农村免费播放电影70场。
   抓创作,出精品。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创作戏曲、小品、歌曲、舞蹈等50余部(首),新编改编历史剧20余部。其中,市豫剧团编排的历史剧《张娘娘传奇》荣获第一届全省戏剧大赛金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展播10余次;古装柳琴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获第二届河南省县(区)级戏剧大赛金奖、第四届黄河戏剧奖金奖、河南省文艺成果奖;大型古装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荣获第五届黄河戏剧奖金奖榜首,同时包揽了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等10个大奖。
  
  发展产业 让群众受益
  
   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我市坚持以规范促繁荣、以创新求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有序、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
  通过全面整合文化资源,我市着力打造四大支柱文化产业。一是以市豫剧团为主、以各级各类社会文艺团体为辅助的演艺文化产业;二是以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陈官庄红色旅游景区、日月湖生态旅游景区为主体的旅游文化产业;三是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广告传媒文化产业;四是以遍布城乡的文化娱乐、互联网服务、印刷出版、图书音像经营等为主的文化服务产业。目前,芒砀山文化产业集聚区被列入全省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芒砀山旅游文化产业园区、茴村书法文化产业园区被列入商丘市六大文化产业园区。
   同时,我市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村、杂技村、舞狮民俗村、杂耍村、腰鼓村5个文化艺术特色乡村,平均每村投入资金3万元,配套设备齐全;发展了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文化企业和10家规范性民营文艺团体;制订出台了《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示范中心试行标准》,规定了“三室一厅一场”的基本建设要求,得到了省文化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