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10月22日]
-- 今日永城 --
版次:[A13]
阳春布泽润永城 科教兴市绘新图
本报记者 马 倩
近年来,永城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走“科教兴市、教育强市”发展之路,切实把科教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大气魄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大投入保障教育经费,大手笔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度建设教师队伍,大举措提高科教水平,全市科教事业步入到发展速度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历史时期。
科普工作扬帆远航 成绩喜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了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机制、新体制,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示范推广上做文章,在整体推进上出成果,科技、科普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内容丰富,成效明显。我市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等工作主题,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素质教育活动。
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针对未成年人兴趣爱好广泛、思想可塑性强的特点,每年都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普知识大赛”、“智力七巧板大赛”等系列科技活动,培养和提高了未成年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和意识;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中,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科普工作重点,年度培训乡镇和企业干部3000多人次,村干部和农民劳动力23000人次,使乡村干部、农民党员的培训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教育中,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发放科普读物等形式,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广泛宣传科普知识;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中,把科学素质教育教材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内容,组织领导干部、公务员参加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科普活动,还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永作专题学术报告,有效提升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
营造科普良好环境,打造特色品牌。每年5月份和9月份举办“科技周”和“科普日”活动;在市电台、电视台开办《科普大篷车》、《植保5分钟》、《法制在线》等科普栏目;在《今日永城》、《永城科普报》、《永城科协简讯》等刊物上开设科普知识专栏;编印了《科普生活手册》、《科学生活》、《健康生活方式》等科普宣传手册、读本6万余册,科普挂图8000余套。两年来,市科协、市财政局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表彰了12个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7个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6名科普带头人,落实奖补资金34万元,并加强了对受到国家、省、市科协表彰的科普示范基地和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南省“三创一带”活动先进科普示范市,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农村科普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育事业乘风破浪 硕果累累
我市教育系统围绕“商丘争第一,全省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推动永城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相继荣获“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两项规格较高、分量较重的荣誉,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良性、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
均衡发展,注重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去年以来,我市“均衡发展”重点推进、步伐坚实,学校建设资金投入总量约4亿元,新建改建学校150所,新建农村中小学食堂150个。城区新增了4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城乡师资对口支援活动,实施帮扶战略,促进农村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远程教育、图书仪器投入。远程教育共计投入2784万元,农村薄弱学校仪器设备落实投入2800万元,体育器材投资1300万元。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生态德育理念逐步走进管理者视野。全市涌现市级文明学校31所、文明班集体156个、文明教师144名、文明学生76名。我市多所中小学相继荣获“全国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优秀示范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特色教育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经典诗文背诵比赛、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运动会、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多项活动。全市五星级以上学校总数已达199所,占全市成建制公办中小学的46.9%,全市中小学规范化管理的意识显著增强。
和谐发展,规范有序。多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市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育人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热情持续升温,全市尊师重教氛围持续向好。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一年来,我市利用中央2011年学前教育以奖代补资金299万元,对73
所农村中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整修,并投资230万元为这些幼儿园安装了空调、
电视机和电脑;利用2012年学前教育以奖代补资金581万元,对77所农村小学增
设附属幼儿园进行了维修改造,并投入300多万元为幼儿园添置了教学玩具。目前,永城高级中学西城区校区综合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计划在市产业集聚区新建一所高中,全市高中可望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教育。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继成功创建河南省职教强市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目前,市四职专积极探索“校企分段、厂校结合、工学互补”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昆山大同齿轮机械有限公司、郑州金色童年幼儿园、苏州安路特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等联合办学;市职教中心与浙江省义乌市大鹏制衣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学校出场地、设备、学生、教师,企业出资金,签订了为期六年的合作协议,达成了互利共赢。
近年来,永城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走“科教兴市、教育强市”发展之路,切实把科教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大气魄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大投入保障教育经费,大手笔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度建设教师队伍,大举措提高科教水平,全市科教事业步入到发展速度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历史时期。
科普工作扬帆远航 成绩喜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了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机制、新体制,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示范推广上做文章,在整体推进上出成果,科技、科普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内容丰富,成效明显。我市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等工作主题,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素质教育活动。
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针对未成年人兴趣爱好广泛、思想可塑性强的特点,每年都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普知识大赛”、“智力七巧板大赛”等系列科技活动,培养和提高了未成年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和意识;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中,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科普工作重点,年度培训乡镇和企业干部3000多人次,村干部和农民劳动力23000人次,使乡村干部、农民党员的培训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教育中,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发放科普读物等形式,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广泛宣传科普知识;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中,把科学素质教育教材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内容,组织领导干部、公务员参加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科普活动,还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永作专题学术报告,有效提升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
营造科普良好环境,打造特色品牌。每年5月份和9月份举办“科技周”和“科普日”活动;在市电台、电视台开办《科普大篷车》、《植保5分钟》、《法制在线》等科普栏目;在《今日永城》、《永城科普报》、《永城科协简讯》等刊物上开设科普知识专栏;编印了《科普生活手册》、《科学生活》、《健康生活方式》等科普宣传手册、读本6万余册,科普挂图8000余套。两年来,市科协、市财政局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表彰了12个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7个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6名科普带头人,落实奖补资金34万元,并加强了对受到国家、省、市科协表彰的科普示范基地和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南省“三创一带”活动先进科普示范市,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农村科普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育事业乘风破浪 硕果累累
我市教育系统围绕“商丘争第一,全省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推动永城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相继荣获“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两项规格较高、分量较重的荣誉,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良性、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
均衡发展,注重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去年以来,我市“均衡发展”重点推进、步伐坚实,学校建设资金投入总量约4亿元,新建改建学校150所,新建农村中小学食堂150个。城区新增了4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城乡师资对口支援活动,实施帮扶战略,促进农村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远程教育、图书仪器投入。远程教育共计投入2784万元,农村薄弱学校仪器设备落实投入2800万元,体育器材投资1300万元。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生态德育理念逐步走进管理者视野。全市涌现市级文明学校31所、文明班集体156个、文明教师144名、文明学生76名。我市多所中小学相继荣获“全国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优秀示范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特色教育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经典诗文背诵比赛、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运动会、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多项活动。全市五星级以上学校总数已达199所,占全市成建制公办中小学的46.9%,全市中小学规范化管理的意识显著增强。
和谐发展,规范有序。多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市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育人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热情持续升温,全市尊师重教氛围持续向好。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一年来,我市利用中央2011年学前教育以奖代补资金299万元,对73
所农村中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整修,并投资230万元为这些幼儿园安装了空调、
电视机和电脑;利用2012年学前教育以奖代补资金581万元,对77所农村小学增
设附属幼儿园进行了维修改造,并投入300多万元为幼儿园添置了教学玩具。目前,永城高级中学西城区校区综合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计划在市产业集聚区新建一所高中,全市高中可望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教育。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继成功创建河南省职教强市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目前,市四职专积极探索“校企分段、厂校结合、工学互补”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昆山大同齿轮机械有限公司、郑州金色童年幼儿园、苏州安路特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等联合办学;市职教中心与浙江省义乌市大鹏制衣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学校出场地、设备、学生、教师,企业出资金,签订了为期六年的合作协议,达成了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