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10月22日]
-- 今日永城 --
版次:[A18]
永煤集团:气贯中原势如虹
本报记者 刘凤池 通讯员 解福舟 丁 斌
核心提示
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360万吨提升到2012年的4377万吨,年平均增长25.49%。
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7.812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1064亿元,年平均增长56.32%。
利润由2001年的0.26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28.9亿元,年平均增长53.46%。
利税由2001年的9954万元提升到2012年的73.4亿元,年平均增长47.84%。
永煤集团连续多年的安全高效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奇迹和河南省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同时,先后被中组部命名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单位”,被中宣部和国务院国资委选树为“全国国企十大典型”,并连续多年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中国工业行业杰出贡献企业”等荣誉称号。
安全发展:从零开始 向零奋斗
安全生产,人命关天。永煤集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为统领,坚守“生命至高无上、安全发展第一”的最高信条,牢固树立“再好的经济效益也比不过人的宝贵生命,再大的功劳也抵不了死人之过”的安全价值标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永煤集团坚决落实“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树立“少人多安、无人则安”的新安全观,按照“抓系统、系统抓”的工作要求和“管人管事管业务必须同时管安全”的原则,以安全生产零事故、员工零伤亡为奋斗目标,以深化“012345”安全管理模式为工作载体,以强化重点灾害治理、专业系统管理、隐患排查整改、安全责任落实为重要抓手,以加快装备现代化、现场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安全自主化为推进手段,积极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努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在制度建设上,永煤集团以“双基”建设为抓手,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完善“5+3”安全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了安全“五化”考核办法,实施“三合一”安全大检查,使安全考核做到了动态化、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问题责任化。所属城郊煤矿、嵩山煤矿、五凤煤矿等14对矿井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2012年被国家安监总局命名为“煤炭产量超过1000万吨且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的企业”。
在安全投入上,永煤集团以宁可一两煤不出,也要加大投入,确保员工生命安全的魄力,加快实现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提高安全系数。2012年,围绕科技兴安、投入强安,累计投入安全费用10.5亿元,治理了重大灾害,整改了系统隐患,强化了科技支撑。新上综采设备9套、综掘设备23台,完成本部4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先期整合的矿井85%以上拥有综采或综掘设备,加快了减人提效增安步伐。自2004年至今,连续多年实现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多次受到国家安监总局的表彰,在安全管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012345”安全管理模式,被国家安监总局赞为“有魂、有根、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
2012年,永煤集团全年23对矿井实现安全生产超千天,10对矿井被命名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新桥煤矿、嵩山煤矿、铁运处被授予河南省首批省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荣誉称号,城郊煤矿、陈四楼煤矿等3对矿井被命名为河南省“五优”示范矿井,发挥了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科学发展:行业领先 国际一流
永煤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新机遇,紧紧围绕富民强企中心任务,以深化改革创新、做强做优永煤集团为总体战略,稳步推进思想解放、安全发展、结构调整、文化建设、民生改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以煤为主,适度相关多元”的科学思路,永煤集团深挖内部潜能,对外合纵连横,积极整合煤炭资源,适时扩大公司经营范围,企业走上了一条裂变式发展之路。先后在贵州、内蒙古、新疆等能源大省整合煤炭资源超过300亿吨,兼并重组一批省内骨干制造企业。近年来,共引进各类投资者48个,其中包括上海宝钢集团、巴西淡水河谷和香港华润世界500强企业3个,中国500强企业6个,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共完成控股项目40多个,新增资产200多亿元,投入资本与所控制资本比例达到1∶5.45。
坚持“外延与内涵并举,突出外延、集约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使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物流贸易等产业板块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截至目前,永煤集团构建了“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加“矿建、物流、实业”的“4+3”产业结构,拥有分、子公司70多个,遍布上海、贵州、安徽、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及全省16个地市,产品涵盖精品无烟煤、乙二醇、聚甲醛等多个品种。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永煤集团致力于煤炭开采高效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碳排放减量化、生产废料无害化,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互相协调,提高资源回采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目前,永煤集团矿井平均采区回采率为9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同行业第一水平。
在裂变式发展的过程中,永煤集团结合企业区域广、板块多、发展不均衡、管理难度大等实际情况,探索出了“4+3”管理战略举措,破解了影响企业裂变式发展的难题。“4+3”管理举措与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确保了企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龙宇煤化工自2012年10月14日开车,至2013年9月1日晚停车检修,壳牌气化炉连续运行322天,刷新行业内最高290天的运行纪录,创世界同类装置运行最长时间纪录,连续运行期间装置负荷率稳定在103%以上,日均生产有效煤气突破3200千标准立方米,累计转化煤炭104.21万吨,共生产甲醇42万吨,实现产值10.2亿元,吨甲醇平均制造成本下降304.69元,吨二甲醚平均制造成本下降508.52元,工艺运行状况达到最优,成本消耗降至历史最低。
双“4+3”战略,既优化了永煤集团的产业结构,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企业生产力。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360万吨提升到2012年的4377万吨,年平均增长25.49%;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7.812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1064亿元,年平均增长56.32%;利润由2001年的0.26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28.9亿元,年平均增长53.46%;利税由2001年的9954万元提升到2012年的73.4亿元,年平均增长47.84%。
创新发展:先人一步 持续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永煤集团始终将创新当成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以“科技兴安、科技增效、科技兴企”为宗旨,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永煤集团坚持“先人一步、持续创新”的理念,持续稳步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由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持续拓宽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成立了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了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瞄准行业最前沿和科技最高点,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强重大技术攻关。深度开展层次更宽泛的产学研合作,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快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实现核心技术的嫁接和转化,快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研发了煤制乙二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工业化提纯工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乃至世界前沿尖端技术。五环炉、粉煤灰制纸浆、河南“第一掘”EBZ-132型掘进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国内乃至世界前沿尖端技术、具有明显环保和社会效益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健全创新机制体制。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创建活动,加快知识创新工程引领创新工作的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科技人才,形成以行业技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合理人才组织机构,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占领行业技术至高点。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永煤集团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第三批创新型企业”称号。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企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2012年,永煤集团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598项,技术革新762项、技术推广806项、管理创新523项、合理化建议872项、优秀设计197项、五小成果1525项、QC成果331项、发表论文426篇、申请专利156项、筹集科技活动资金22368万元、科技奖励资金2356万元,地厅级共获科技进步奖20项。通过省级以上成果鉴定共16项。
和谐发展:报效国家 惠及员工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当企业取得经营业绩时,理应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近年来,永煤集团坚持奉献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走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坚持诚信经营,照章纳税,2012年完成利税总额71.84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龙宇煤化工,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园,在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当地农民工就业4万多人,用于当地修路、修建学校、土地复垦、居民搬迁、城市建设费用累计达7亿多元,先后建设多个小区,集中安置居民3万余人,为地方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快修复耕地进程,将恢复后的耕地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民,先后投资10亿元对沉陷区实施综合治理,复垦土地1万余亩、形成鱼塘4000多亩,新建了多个村庄搬迁安置示范工程,做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了地企和谐。
近年来,永煤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为民、重在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员工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职工的衣、食、住、行等都解决好了,心思也就放在了工作上,企业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也折射出了永煤集团董事长曹志安对民生的关心和重视。
实现体面劳动。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加大安全投入,保障职工安全健康地劳动;坚持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知情权和民主管理权;美化工作环境和工作场地、开展职业健康防护等维护职工权益;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施全员培训,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政治上关心、分配上倾斜、工作上给予培养和提拔,尊重劳务工的人格和尊严;提高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保障员工利益。健全规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制度;加快职工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公用设施改善;开工建设高水平职工生活小区,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两堂一舍”投入。加大帮扶力度,1997年以来,持续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投入300余万元,帮助1500余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在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面对中原经济区加快建设的难得发展机遇,永煤集团有能力、有信心以“人企合一、顺势而行”的企业哲学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创造财富、惠及员工、造福社会、报效国家。不断传承、提升、提高、发展,努力为河南、为商丘、为永城打造更多、更好的企业名片,不断拓展更多、更新、更强的经济增长板块,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核心提示
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360万吨提升到2012年的4377万吨,年平均增长25.49%。
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7.812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1064亿元,年平均增长56.32%。
利润由2001年的0.26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28.9亿元,年平均增长53.46%。
利税由2001年的9954万元提升到2012年的73.4亿元,年平均增长47.84%。
永煤集团连续多年的安全高效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奇迹和河南省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同时,先后被中组部命名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单位”,被中宣部和国务院国资委选树为“全国国企十大典型”,并连续多年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中国工业行业杰出贡献企业”等荣誉称号。
安全发展:从零开始 向零奋斗
安全生产,人命关天。永煤集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为统领,坚守“生命至高无上、安全发展第一”的最高信条,牢固树立“再好的经济效益也比不过人的宝贵生命,再大的功劳也抵不了死人之过”的安全价值标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永煤集团坚决落实“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树立“少人多安、无人则安”的新安全观,按照“抓系统、系统抓”的工作要求和“管人管事管业务必须同时管安全”的原则,以安全生产零事故、员工零伤亡为奋斗目标,以深化“012345”安全管理模式为工作载体,以强化重点灾害治理、专业系统管理、隐患排查整改、安全责任落实为重要抓手,以加快装备现代化、现场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安全自主化为推进手段,积极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努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在制度建设上,永煤集团以“双基”建设为抓手,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完善“5+3”安全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了安全“五化”考核办法,实施“三合一”安全大检查,使安全考核做到了动态化、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问题责任化。所属城郊煤矿、嵩山煤矿、五凤煤矿等14对矿井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2012年被国家安监总局命名为“煤炭产量超过1000万吨且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的企业”。
在安全投入上,永煤集团以宁可一两煤不出,也要加大投入,确保员工生命安全的魄力,加快实现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提高安全系数。2012年,围绕科技兴安、投入强安,累计投入安全费用10.5亿元,治理了重大灾害,整改了系统隐患,强化了科技支撑。新上综采设备9套、综掘设备23台,完成本部4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先期整合的矿井85%以上拥有综采或综掘设备,加快了减人提效增安步伐。自2004年至今,连续多年实现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多次受到国家安监总局的表彰,在安全管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012345”安全管理模式,被国家安监总局赞为“有魂、有根、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
2012年,永煤集团全年23对矿井实现安全生产超千天,10对矿井被命名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新桥煤矿、嵩山煤矿、铁运处被授予河南省首批省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荣誉称号,城郊煤矿、陈四楼煤矿等3对矿井被命名为河南省“五优”示范矿井,发挥了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科学发展:行业领先 国际一流
永煤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新机遇,紧紧围绕富民强企中心任务,以深化改革创新、做强做优永煤集团为总体战略,稳步推进思想解放、安全发展、结构调整、文化建设、民生改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以煤为主,适度相关多元”的科学思路,永煤集团深挖内部潜能,对外合纵连横,积极整合煤炭资源,适时扩大公司经营范围,企业走上了一条裂变式发展之路。先后在贵州、内蒙古、新疆等能源大省整合煤炭资源超过300亿吨,兼并重组一批省内骨干制造企业。近年来,共引进各类投资者48个,其中包括上海宝钢集团、巴西淡水河谷和香港华润世界500强企业3个,中国500强企业6个,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共完成控股项目40多个,新增资产200多亿元,投入资本与所控制资本比例达到1∶5.45。
坚持“外延与内涵并举,突出外延、集约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使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物流贸易等产业板块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截至目前,永煤集团构建了“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加“矿建、物流、实业”的“4+3”产业结构,拥有分、子公司70多个,遍布上海、贵州、安徽、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及全省16个地市,产品涵盖精品无烟煤、乙二醇、聚甲醛等多个品种。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永煤集团致力于煤炭开采高效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碳排放减量化、生产废料无害化,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互相协调,提高资源回采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目前,永煤集团矿井平均采区回采率为9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同行业第一水平。
在裂变式发展的过程中,永煤集团结合企业区域广、板块多、发展不均衡、管理难度大等实际情况,探索出了“4+3”管理战略举措,破解了影响企业裂变式发展的难题。“4+3”管理举措与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确保了企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龙宇煤化工自2012年10月14日开车,至2013年9月1日晚停车检修,壳牌气化炉连续运行322天,刷新行业内最高290天的运行纪录,创世界同类装置运行最长时间纪录,连续运行期间装置负荷率稳定在103%以上,日均生产有效煤气突破3200千标准立方米,累计转化煤炭104.21万吨,共生产甲醇42万吨,实现产值10.2亿元,吨甲醇平均制造成本下降304.69元,吨二甲醚平均制造成本下降508.52元,工艺运行状况达到最优,成本消耗降至历史最低。
双“4+3”战略,既优化了永煤集团的产业结构,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企业生产力。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360万吨提升到2012年的4377万吨,年平均增长25.49%;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7.812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1064亿元,年平均增长56.32%;利润由2001年的0.26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28.9亿元,年平均增长53.46%;利税由2001年的9954万元提升到2012年的73.4亿元,年平均增长47.84%。
创新发展:先人一步 持续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永煤集团始终将创新当成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以“科技兴安、科技增效、科技兴企”为宗旨,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永煤集团坚持“先人一步、持续创新”的理念,持续稳步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由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持续拓宽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成立了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了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瞄准行业最前沿和科技最高点,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强重大技术攻关。深度开展层次更宽泛的产学研合作,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快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实现核心技术的嫁接和转化,快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研发了煤制乙二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工业化提纯工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乃至世界前沿尖端技术。五环炉、粉煤灰制纸浆、河南“第一掘”EBZ-132型掘进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国内乃至世界前沿尖端技术、具有明显环保和社会效益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健全创新机制体制。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创建活动,加快知识创新工程引领创新工作的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科技人才,形成以行业技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合理人才组织机构,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占领行业技术至高点。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永煤集团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第三批创新型企业”称号。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企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2012年,永煤集团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598项,技术革新762项、技术推广806项、管理创新523项、合理化建议872项、优秀设计197项、五小成果1525项、QC成果331项、发表论文426篇、申请专利156项、筹集科技活动资金22368万元、科技奖励资金2356万元,地厅级共获科技进步奖20项。通过省级以上成果鉴定共16项。
和谐发展:报效国家 惠及员工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当企业取得经营业绩时,理应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近年来,永煤集团坚持奉献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走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坚持诚信经营,照章纳税,2012年完成利税总额71.84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龙宇煤化工,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园,在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当地农民工就业4万多人,用于当地修路、修建学校、土地复垦、居民搬迁、城市建设费用累计达7亿多元,先后建设多个小区,集中安置居民3万余人,为地方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快修复耕地进程,将恢复后的耕地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民,先后投资10亿元对沉陷区实施综合治理,复垦土地1万余亩、形成鱼塘4000多亩,新建了多个村庄搬迁安置示范工程,做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了地企和谐。
近年来,永煤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为民、重在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员工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职工的衣、食、住、行等都解决好了,心思也就放在了工作上,企业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也折射出了永煤集团董事长曹志安对民生的关心和重视。
实现体面劳动。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加大安全投入,保障职工安全健康地劳动;坚持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知情权和民主管理权;美化工作环境和工作场地、开展职业健康防护等维护职工权益;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施全员培训,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政治上关心、分配上倾斜、工作上给予培养和提拔,尊重劳务工的人格和尊严;提高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保障员工利益。健全规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制度;加快职工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公用设施改善;开工建设高水平职工生活小区,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两堂一舍”投入。加大帮扶力度,1997年以来,持续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投入300余万元,帮助1500余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在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面对中原经济区加快建设的难得发展机遇,永煤集团有能力、有信心以“人企合一、顺势而行”的企业哲学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创造财富、惠及员工、造福社会、报效国家。不断传承、提升、提高、发展,努力为河南、为商丘、为永城打造更多、更好的企业名片,不断拓展更多、更新、更强的经济增长板块,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