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党建+”激发基层堡垒新动能(上)
本报记者孙海峰 聂政
演集镇刘楼村群众载歌载舞喜迎十九大 记者孙海峰摄
开栏的话
五年砥砺奋进,大地硕果飘香。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隆重召开,158万永城人民翘首以盼、豪情满怀,处处涌动着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反映全市社会各界对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殷切期盼,展现全市广大干群关注十九大胜利召开的生动场景,即日起,本报开设“十九大时光”专栏,组织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项目工地、企业车间等,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度十九大时光,共同感受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永城大地引发的热烈反响,敬请关注。
基层党组织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市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基层政权全面稳固,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永城提供有力保障进行了有益探索: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构建“党建+”新模式,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政治功能和服务作用,着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开展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文化建设、平安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的一体化平台,让党的组织厚植于广大农村,让党的旗帜飘扬在群众身边。
党建+阵地建设 党员有了归属感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学习。”秋收时节,陈集镇大朱庄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里,党员活动室宽敞明亮、党旗鲜艳,墙上挂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三会一课”时间安排、发展党员规范流程等多项党建制度,村党支部书记陈新海正领着该村全体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时“充电”。“要是在半年前,可没有这么好的学习和工作场所。”如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健全,每月“三·五”党建工作日,村里的党员齐聚在党员活动室,或集体学习,或一起研究村里的事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党扎根在农村的阵地和凝聚广大农村党员的堡垒。
大朱庄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只是我市推进村级亿元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意见》,推进村级亿元建设工程,计划利用两年时间,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推进全市766个行政村(社区)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
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基层党组织阵地。健全基层党组织保障机制,2017年起,我市投入7000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加大服务群众经费预算,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我市结合实际情况,统一规范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验收合格后,市财政将给予资金补助。仅2017年上半年,全市766个村级党组织中,464个有了自己的新阵地,市财政拨付到位奖补资金2700余万元。
这些加强基层基础的措施,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新村室建成后,周边环境改善了,村庄形象提高了,群众生活方便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现在的群众有热情、干部有信心!”王集镇任楼村党支部书记任自文说。
党建+便民服务 群众有了获得感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基础在建、关键在管,而核心则在作用发挥,我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积极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便民作用。
“没想到这么快!”红本发到手,演集镇刘楼村村民刘怀栋老人乐开了花。他在该村活动场所里的便民服务站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从申请、登记、签字到领证,间隔不过一个星期。年满60周岁的他还在这里领取了养老保险卡,到手的养老保险金越来越多。
听说有远程教育培训,村民赵连坤坐不住了,马上跑到村活动场所多功能教室,观看了食用菌种植管理的教学视频;回到田间地头,他学以致用,科学管理,后来食用菌实现大丰收。
便民服务需要有一支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骨干队伍。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政治素养、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市举行了三批全市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还组织人员到濮阳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学习,并邀请吴金印、李连成等优秀共产党员作先进事迹报告。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基层党建的“引领人”、抓班子带队伍的“主导人”、信访稳定的“化解人”、为民服务的“代言人”、村风文明的“倡树人”。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市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党员干部根据服务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列出服务清单,制定服务计划,明确服务流程,公开服务项目,作出服务承诺,开展服务评议,每天有人值班,保证了群众“随时可以来,来了有人办,办了能满意”。即使便民服务站建在了村庄中心位置,已经缩短了群众办事的空间距离,但党员干部的便民服务已经不局限于各功能室内,他们还主动深入群众,服务到家门口,进一步缩短党群间的心理距离。不少村还主动对接卫生、文化、农业等部门,广泛开展送健康下乡、送戏下乡、服务“三农”等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有事不用往镇上、市里跑,在村里就能办!”一句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群众的获得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