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山高祖庙
清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历代制诰》载,“汉惠帝令有司立高庙诏:丰砀高皇帝神游之地,其令有司先立庙丰地,次题真芒砀仍立庙于岩前。列功臣其侧,遣庶士朝参。”据此可知,汉高祖庙,最初是汉惠帝即位后,为纪念其父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与在芒砀山避难隐匿之事,在斩蛇处北边的紫气岩下修建的。初建时,庙宇规模很小。东汉元和四年,汉章帝刘炟为弘扬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精神,重修高祖庙,并将庙宇的规模扩大。到了唐永隆年间,唐高宗李治对毁于战火的汉高祖庙加以改建,建成后改名为“王宫寺”。唐大历元年,唐代宗李豫为汉高祖庙赐额“静林”。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亲自挥笔题写牌额,赐名“均庆寺”。宋崇宁元年,宋徽宗敕赐札付。
宋仁宗嘉祐六年,主持僧继诚开始请十方主持,为第一代祖。继诚和尚在均庆寺的旧址上重新建造庙宇,殿堂恢宏壮丽,均庆寺为方圆数百里的名寺,也是一处优美的景致。金大定八年,金世宗令丞相补察监修均庆寺,并立碑记重修均庆寺始末。元朝末年,均庆寺毁于战火。明代宗景泰四年,和尚丁达和其徒弟悟进募款重修均庆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以周化为首的芒砀山一带民众集资重修均庆寺。清乾隆丁亥年,永城人周梦龙在均庆寺创办芒山书院,文风极盛一时。清光绪年间,均庆寺毁于战火。现仅存遗址。
汉高祖庙屡经战乱,屡毁屡修,屡修屡毁,四易其名,前后延续2000余年。庙内碑刻甚多,因战乱遭破坏大部分佚失,现仅存清康熙年间《闻机和尚重修均庆寺东院大殿落成序》石碑一通。芒山书院的遗物仅存大门石匾额一方,上镌“芒山书院”四字,字大如斗,字迹挺拔有力,苍劲浑厚。
汉高祖庙遗址有两棵银杏树和一眼古井。银杏树一大一小,人们称之为一公树一母树。较大的银杏树(母树),树高20多米,主树干高约2米,胸围5米多,遮阴面积1000多平方米。该树枝繁叶茂,年年果实累累。距该树15米处,还有一棵小些的银杏树(公树),虽也根深叶茂,却从不结果。母银杏树旁有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
历代文人骚客来此游览,拜谒汉高祖庙的诗词歌赋很多,现存的仍有百余首,选其中两首作为代表,一首是明代诗人周叔刚的《汉高帝庙》,全诗为:山河百万总成非,高祖唯存一旧基。三杰徒谋开汉祚,两生空说起朝仪。风号古木秋猿断,月照荒郊夜鹤悲。千古兴亡多感慨,淡烟疏雨锁残碑。另外一首是明代诗人范志懋的《谒汉高祖庙》,全诗为:周吕合收芒砀兵,灌婴马上鲁元公。一时驻跸鸿亭古,千载蒸尝赤帝名。残篆日炙野火尽,枯杨风动晚鸦惊。当年海内云飞沛,只得颓檐帐客行。(记者王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