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9月26日] -- 今日永城 -- 版次:[A2]

“土专家”上阵为粮食生产添智赋能

——市农业农村局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土专家”田巨松(右)为农户指导田管技术。文/图 记者 张 朋
  9月22日上午,秋雨淅沥不停。马桥镇李庄村种粮大户刘大剧一早就赶到自家玉米田中,随机剥开多个玉米穗外皮查看。连日来,由于持续阴雨天气,正值蜡熟期的玉米穗上总是湿漉漉的,刘大剧十分担心玉米穗生虫、霉变。
  “田专家的‘六调’技术用了七八年了,抗病抗倒伏效果显著。”看到玉米穗依旧金黄饱满,刘大剧安了心。近年来,他应用马桥镇“土专家”田巨松研发的玉米“六调”技术,顶住了干旱、淫雨、台风的考验,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在今年高温干旱叠加持续阴雨的影响下,200亩玉米预计均产仍突破1400斤。
  现年59岁的“土专家”田巨松其实并不“土”,农校毕业后他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学习工作了8年,因照顾家庭辞职返乡后,依然坚持果蔬、粮食技术的创新研发。30余年扎根乡土的探索,让他的研发成果落地生根,既有桃、杏、葡萄、黄瓜等果蔬新品种、种植新技术跨省域播撒,更远赴西华、涡阳等地指导数万亩玉米种植,用“六调”技术论证“科学种田”的正确。
  “刘大剧种的‘良玉99’,正常植株高度在2.8米上下,使用‘六调’技术后‘变矮’了1米以上,抗倒伏效果非常好。”田巨松介绍,所谓“六调”,就是巧用生物菌剂科学控旺,一调根多、二调秆粗、三调株短、四调叶宽、五调穗低、六调粒满。使用该技术的玉米植株相较正常植株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高下降、叶片宽大、穗位较低、籽粒饱满,可以实现活秆成熟、提升抗倒伏能力、增强光合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河南、安徽多地应用效果较好。
  眼下,新桥镇霖鑫家庭农场的1000余亩玉米陆续进入成熟期,饱满的玉米穗沉甸甸地挂在植株上,呈现出丰收的希望。霖鑫家庭农场负责人侯越平今年首次应用玉米“六调”技术,在玉米穗未长成之前,看着普遍只有1.5米上下的玉米植株,心里有些不安。
  “我种的‘兆育88’‘兆育301’原本能长到3米,用了‘六调’技术高度‘腰斩’了。”担心千亩玉米绝产的侯越平多次找到田巨松到田里指导,整日待在地头观察玉米长势。直至玉米长得较往年更为穗大饱满,前些日子又顶住大风侵袭未倒伏,侯越平才真正放下心来。他笑言,不是不相信科学,是控旺效果过于“离谱”,实际成效却颇为不俗,“明年还接着用‘六调’!”
  玉米“六调”技术的创新背后,是“土专家”对农情的深刻洞察。正如田巨松对该技术的简要介绍:“株矮根多肯定粗壮不倒伏,不长个了营养肯定往穗上去。”既扎根传统种植经验,又嫁接现代科技新枝,接地气的技术迭代,不断推动粮食种植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田巨松等一批活跃在我市田间地头的“土专家”,正像一颗颗种子,让粮食安全的根基在乡土中愈发坚实。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等“硬条件”,更离不开人才“软实力”。为努力培育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乡村人才队伍,着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与粮食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聚焦高素质农民教育,通过建立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专家、专技为支撑,以田间地头为阵地的线上线下培训平台,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发掘和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鼓励和引导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千家万户,破解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用自身过硬的农技本领积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助推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主力军”,为筑牢“中原大粮仓”注入源源不断的乡土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