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摸清管线“家底”绘制管网“蓝图”
本报记者 王 娜
每一座城市都并行着两个世界:地上世界和地下世界。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各种管线纵横交错,纷繁复杂。地下管线担负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泄等功能,就像人体内的“血管”和“神经”,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一直以来,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各自为政。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造成了地下管线分布杂乱且情况不明,管线建设或维护时争抢地下空间、互相干扰、彼此破坏的现象屡有发生,给城市居民的出行与安全造成威胁。
为改变这一现状,今年6月份,我市通过招标,委托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对我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目前已基本结束。那么,我市是如何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怎样摸清地下管线“家底”的?这对城市管理有什么意义?
为何查:摸清“家底”,服务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规划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和附属设施的统称,它纵横交错,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中,由于摸不清地下管线的情况,一铲子挖下去才知道下面有管线,然后再手忙脚乱找相关部门抢修。”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市政科科长李升勇说,“这样的情况以前经常遇到,所以,摸清深埋地下的管线现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城市安全运行很有必要。”
此次地下管线普查范围主要为东城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管线里程累计1000余公里。普查对象为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通讯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普查内容包括查明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埋深、走向、规格、材质、权属单位等信息。
在李升勇看来,地下管线普查的数据,将为城市建设、政府决策、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建立后,可以一目了然地对漏水、漏气等突发情况进行快速维修,将影响范围降到最小。
怎么查:探测仪+深入检查井实地作业
从6月至9月,40余名勘测人员及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扛着各种探测仪,穿行在我市大街小巷。他们每天早上八点出发,穿街走巷一二十公里,拉开路上所有看得见的井盖,进行管线探测,现场查明所有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敷设状况、附属设施等信息。
管线探测仪是勘测队员们常备的“武器”。“它可以在地上探测出地下金属、塑料、水泥等材质的管线情况。”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李经理说,“但在某些路段,各类管线集中埋设,仅靠探测仪并不精准,我们还得进入井下实地勘测。”为保证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勘测人员还需结合资料一一打开地面井盖,核实比对管线情况,并对管线进行最终汇总。
在4个月的普查工作中,炎热的夏天是最难熬的。因为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要一口井一口井地排查,有的井盖打开后散发着阵阵恶臭,在炎热的天气里让人难以忍受。
“在对排污管进行普查时,工作人员要到井下把测绘探头插进污水里,测出管道的具体信息。虽然戴着防毒面具,但是污水里面污秽场景造成的视觉冲击,让人很难忍受。”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高永福说,“这是地下管线测绘所必需的。对于疑难杂症的管线,还需要二次探测。有时候为了能探测清楚,甚至会几进几出。外业普查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全靠大家的坚持和耐心。”
绘“蓝图”: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一张图”管理
电子地图或许大家都用过,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找到某一个地方。但是,一般地图只能看到地面上的道路和建筑,对于地下管道却无能为力。我市在地下管线普查之后将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张特殊的“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道路下每一根管道铺设的具体信息。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神奇的‘地图’,可以将地下深处所有的管线分布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高永福说,“地下哪里有管线,网上一查便知道,足以保障地下管网安全。”
高永福介绍,有了这张管线图,可以防止马路盲目“开膛破肚”,可以科学规划地下管线铺设,可以为抢险救灾提供有效数据等。如果燃气管道发生爆管,通过该系统能分析出最近的阀门,可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运行秩序。如果要新建管线,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模拟建设,寻求最佳方案,避免冲突。总之,该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推动我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市建设部门还呼吁,保护管线,人人有责。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将更加合理,建设更加有序,运行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