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街上走一走
□曹一星
成都这座古老又鲜活的城市,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藏着故事,每一行都写满韵味,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日前的一次成都行,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和友人先去了武侯祠。沿着红墙夹道缓缓前行,斑驳的墙面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茂密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武侯祠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三国时期的风云故事。踏入祠内,古柏森森,殿宇宏伟,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的塑像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仿佛在诉说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祠内的碑刻、匾额、楹联,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和武侯祠紧邻的锦里古街也值得一逛。那里人间烟火味浓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红灯笼高高挂起,将整条街道映照得喜气洋洋。小吃摊上,三大炮“砰砰砰”的响声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师傅将糯米团熟练地甩向案板,如炮弹般砸在上面,再裹上黄豆粉,淋上红糖汁,香甜软糯。真人秀和杂耍表演,引人围观拍照。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乐趣。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们乘兴来到宽窄巷子。夕阳下青灰色的砖瓦、雕花的门窗,处处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各有风情。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漫步,街边的老茶馆里,竹椅、矮桌整齐摆放,老人们悠闲地泡着盖碗茶,茶碗里的茉莉花随着热水翻滚,氤氲出阵阵清香。身着长衫的茶倌提着长嘴铜壶,动作娴熟地为客人续茶,那行云流水般的姿态,俨然是宽窄巷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穿梭在巷子中,特色小店琳琅满目。传统的蜀绣、精致的漆器,一针一线、一雕一刻无不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空气中飘来阵阵美食的香气,让人欲罢不能。我们每人买了一样当地小吃,或站或坐地互相品尝起来。好吃的就“同甘”,再买;不合口味的,大家就“共苦”,移步下一家。我们边吃边走,品尝了各种小吃和点心,“钟水饺”和“龙抄手”的独特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友人建议再到九眼桥转转,说那里夜色更美,可欣赏到锦江两岸的美景。因时间关系,没能成行,略有遗憾,便就近走进一家戏楼,品晚茶,听川剧,休闲一下。
街边古色古香的戏楼,青瓦白墙,戏楼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晃。踏入戏楼,八仙桌与长板凳整齐排列,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茶香与木质桌椅的古朴气息。台上,绣着龙凤祥云的幕布静静低垂。台下,观众们陆陆续续落座,眼神里满是对这场演出的期待。
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骤然响起,幕布缓缓拉开。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迈着稳健的台步登场。那戏服,一针一线皆精致,色彩绚丽夺目,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饱含着情感,仿佛要将故事里的悲欢离合,尽数传递给台下的观众。
那天演的是传统古装戏《劈山救母》。演员们的表演细腻入微,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听不懂他们的唱腔戏文,只好边听边看舞台旁的字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川剧老戏迷的面部表情中能读出剧情的喜怒哀乐,他们沉浸在剧情之中,与台上的演员一同欢笑,一同抹泪。
中间穿插的川剧变脸绝活,令人惊叹。一位身着黑色长袍的演员,踏着鼓点,在舞台上潇洒舞动。突然,他快速地一甩头,一张色彩鲜艳的脸谱瞬间呈现在众人眼前,引得台下一片惊呼。还未等观众从惊讶中回过神来,他又轻轻一抹脸,脸谱再次变换,红的、绿的、蓝的……一张张脸谱如走马灯般变幻莫测,让人眼花缭乱。那敏捷的动作,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音乐节奏,仿佛赋予了脸谱生命,在演员的脸上演绎着神奇的魔法。我们悠闲地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欣赏着川剧表演,一直坚持到拉下帷幕。
成都的夜很美,天上繁星闪烁,古街边上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我们意犹未尽,仍漫步在成都的街上,想找家啤酒屋畅饮一番。橘黄色的灯光下,留下我们一行人浅浅的斜影……